![]() |
|||||||
|
|||||||
![]() |
不过,不经一事、不长一智,本来就是台湾IC设计业者蜕变再成长的重要转折点,面对德仪的12吋晶圆厂产能及价格优势,台系类比IC供应商也开始把主力类比IC,由原先的6吋厂,移向8吋厂。产业界人士指出,当初业者就是抓住外商6吋及8吋厂的晶片成本结构,详加研究后,推出更具成本竞争力的类比IC解决方案,进而在本土类比IC市场取得一定的自给市占率;而在德仪12吋晶圆厂产能开出已年余后,台系类比IC供应商改用8吋晶圆量产的反制动作,本来就会在2012年密集推出。
包括立锜、致新等台系一线类比IC供应商都已坦言,公司2012年利用8吋晶圆厂所量产的类比IC比重,将提升到相当以上水准,而采用8!吋晶圆所重新设计量产的新款类比IC,在效能、成本上,都有与德仪及其他外商在终端市场上一较长短的竞争力,否则,根本不须转8吋晶圆厂生产。
而回顾台系业者当年用6吋晶圆量产效益,挑战外商8吋晶圆成本胜利的历史,这计划升级到8吋晶圆,希望能再次棒打外商12吋晶圆厂,策略能否成功,答案在2012年中即可见到。
台系一线业者也坦白表示,后发先至、后来居上,本来就是进入市场,拓展市占率的拿手好戏,虽然德仪12吋厂有其生产优势之处,但在时隔1年后,台厂算清楚其成本结构,及主要的产品、市场行销策略下,目前转进8吋厂的动作,就是1个明显的?陆T号;毕竟在德仪1颗类比IC毛利率标准仍在50%以上,台厂仅须30到35%,只要台系业者利用8吋厂重新设计的类比IC,能强化成本结构,再次与德仪拉出相当程度的价差,则客户拿德仪换台厂的动作,将转化为正常拿德仪换其他外商市占率的现象。